從詩經裡我們瞭解古代先民在鹿鳴呦呦聲中歡宴賓客的情景,鹿在中國歷代的典籍裡亦代表吉祥和樂,而中國民間亦將這種草食動物視為福壽綿延的象徵。最早記載有關台灣鹿隻的文獻是元朝順帝至正十年(1350)刊行的汪大淵的航海遊記「島夷誌略」,其次是明萬曆三十一年(西元1603年)陳第所著的「東番記」,其中記述台灣原住民的打獵情形對於鹿與原住民的密切關係有豐富而生動的記載。
台灣梅花鹿
梅花鹿共有十三個亞種,分布在亞洲東南部。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是其中體形較大之亞種,分佈於台灣300公尺以下的平原及丘陵地,其體態優美,最令人矚目的是身上特有的白斑和溫暖柔軟的美麗茸角。其體色在夏季呈淡栗色,背部中線有一條黑帶,20多個白斑分別縱列於背中線兩側,其他白斑則不規則散佈於全身;冬季時其體色呈淡褐色,白斑不明顯。梅花鹿雌雄個體在體型上有差異,雄鹿較高、較重。
梅花鹿的角姿優美,鹿角為雄角打鬥的武器,也是其性徵的表現,雌鹿則不具角。幼鹿通常在出生後第二年夏季開始長茸角,多不分叉(1-2歲),隔年才分叉(2-3歲),成年雄鹿具有三叉鹿角(3歲以上)。鹿角角面光滑無毛,有縱淺溝及疣突,角質中實,與一般牛科動物角質中空者不同。鹿角每年會定期脫落,約在四、五月間掉角,而後重新長茸。夏季是鹿茸成長的季節,鹿茸由皮膚的真皮層發育而成,內部富含血管、膠質,但無神經分佈。八月後茸角完全長成,逐漸鈣化,至秋冬時轉為硬角,成為繁殖季節卡角鬥力的主要工具。
每年11、12月間是梅花鹿交配受孕最頻繁的時期,懷孕期約230~250天,雌鹿通常於次年7、8月間分娩,每次產一仔。